|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父后七日
◎片 名 7 Days in Heaven
◎年 代 2010
◎国 家 中国台湾
◎类 别 爱情/剧情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6.9/10 234人评价
◎豆瓣评分 7.9/10 12227人评价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91mins
◎导 演 刘梓洁 Zi-Jie Liu
王育麟 Yulin Wang
◎主 演 太保 Po Tai
吴朋奉 Pengfeng Wu
王莉雯 Liwen Wang
陈家祥 Jiaxiang Chen
张诗盈 Shiying Zhang
◎简 介
本片描述女主角在父亲过世的七天内,回到台湾中部农村,重新面对乡里人情的质朴率真与迷信愚昧,并饱尝台湾传统葬仪的庸俗繁琐。在紧凑密集的宗教仪式里,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只能在非常难得的瞬间出现。
葬礼结束,女主角将丧父的伤逝打包封存,回到光鲜俐落的城市,却偶然在香港机场吸烟室里,对父亲的思念排山倒海而来。烟雾弥漫中,爸爸彷佛出现,坐在她身边,父女两人一同抽烟。而,爸爸,彷佛就是来告诉她,收拾好你的情绪,向前走吧!
幕后制作
读刘梓洁获散文组文学首奖的
《父后七日》 刘垶洁 2010年这部电影讲述在台北上班的阿梅突然接到夫亲去世的消息,回到乡下跟哥哥一起处理父亲的后事。在师公的指挥下哭丧,折莲花纸时听妇女们的唠叨,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被乡下的丧葬习俗,人情理短搞得哭笑不得。而就在这一场场丧葬活动中,她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了心头。前头的丧礼竟然配上那么轻快的音乐,师公跟在跳迪斯科一样,已经把我逗笑了,所以虽然知道会是个悲伤的故事,却还是以喜剧的方式看完了,获得了四五个笑点。台湾彰化的丧葬习俗跟我们这边很像,毕竟只是海的对岸,差别并不大。一场丧礼对于“披麻戴孝”的人确实很折腾,根本来不及真的悲伤。女主角一直处在很平静的状态中,可见内心也挺强大。后来在好几个月的机场上突然想到了父亲,哭的梨花带雨的。
我有时候会想,这么一场经过了这么多步骤,时间,来往的葬礼,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告慰死去人的在天之灵,还是让留下来的人,在那充满戏剧化,甚至可以说是闹剧的七天中,消解悲伤。片中问儿子,父亲死后,心情如何,他说,我不知道。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真的不知道。悲伤也许只会在热闹之后的寂静和空旷时才会浮现。而这所谓的悲伤,只会化为一点点的回忆,直至又一点点地被忘记。最后化成一句,我也经常忘记,以至于他又经常不知不觉得变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回家,脱下高跟鞋后,父亲脱下拖鞋让给女儿,赤着脚走回摊位,而女儿也自然而然地穿过。我真的很羡慕。
如果說九把刀的《那些年》講了台式青春,那麼《父後》呈現的就是扎根在台灣成年人心中的荒謬感,兩部的場景剛好都在彰化這個地方,一直默默毫無存在感的地方,在台灣論壇戰南北時,鮮少有人還記得的中部地區。身為一個80後彰化人,對影片中的場景很有感觸:罐頭塔、民意代表的輓聯、柏油路邊的田埂、大排水溝、夜市遊戲、永遠會誤點的台鐵火車......;明明很想逃離的地方,卻忍不住還是回來了。只是影片中的父女關係還是比較美化了,真實中的台式親子關係,尤其父女間更多的還是沉默。
本片在呈现台湾丧礼的诙谐荒诞感的同时,于黑色幽默中加入了温情感伤的基调,悲中有喜,笑中带泪,“以前人家说,累了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人的一件事情。”葬礼让人又忙又累到忘记了悲伤与思念,直至父后七日才于细节处汹涌而来,离去的人,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台湾农村丧葬和这里如出一辙,经历过的会因仪式中的某些细节而感到荒诞。 “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你。你说: “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7.5/10 本片呈现的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及父女之情,含蓄的但深邃着。这部电影是让人渐渐入戏,乃至后劲十足。滞后的哀伤,有时候一个伤口到你发现了才觉得疼,有些人你忽然发现他已经走了才一下子怅然若失。影片里的细节,父亲把自己的拖鞋给换下高跟鞋的女儿穿;女儿生日,路边停下摩托车,父亲给她一颗肉粽吃,嘴里说“不要告诉你哥哥”;女儿学骑摩托车,父亲背靠着她,他们脸上都是笑容。平凡的生活,平淡的爱,才动人。
自认为对台湾电影圈比较了解,无意看到台湾电影人吴朋奉过世,居然之前完全不曾听过这号人,耐着性子看他参演的电影。本片是一部让人越回味越有味道的电影,年轻点可能会从中读出“虚无感”,年岁虚长几岁又能品出其中蕴含着的那种囊括了万物力量。女儿想靠无间断的出差来忘记父亲去世的事实,然而在机场免税区想给父亲买一条黄长寿时,才突然意识那个人可能真的已经永远离去了,最后女儿在机场吸烟区痛哭的桥段令人动容…
从电影的风格上来说,我并不认同对《父后七日》所谓“黑色幽默”的定义,也不认为葬礼过程中那些看似荒诞的细节是繁文缛节的戏谑和嘲讽,恰恰相反,对葬礼上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的重现,是一种真实而情真意切的表达,它使这部由悲伤开始的影片,在叙事上逐渐找到了一种轻灵的方式和节奏,让剧中各个小人物的生活被一根哀悼和怀念的线索所贯穿起来,让生与死的悲喜相互交错,进而才能在在最后一刻形成催人泪下的爆发力。
台湾片的慢节奏有时甚至会让人感觉到有点丧,简直就是真实生活写照。故事不过多描述了,条目剧情简介里很明了,逝者死后“七日”这个丧葬习俗看来还挺普遍的,其实当下社会很多人习惯城市生活,偶尔回到老家参加葬礼确实会不知所措,仪式活动的细节全靠掌事者安排和提醒,此片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从点滴中回忆父亲过往,所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华夏名族祭祖等仪式感的重要性,至少会适时提醒我们不要忘本。。。
个人非常喜欢,前面的哭笑不得的丧礼场面,真的很好笑,充斥着日常生活的笑料。可能很多人对于丧礼的感觉就是这样吧,丧礼有时候就是很形式的东西,需要配合着完成一整套的流程,家人聚在一起又说又笑地,但是一个人的时候,那些回忆又会涌现出来,那些说不出的话,留下的泪,只有自己知道。电影里的爸爸与女儿的回忆线很感人,和当下的时空对应着,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最可怕的不是那如梦似幻的七日,而是那之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某个寒风呼啸的深夜,又或是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最怕的是突然想起你,想起你已经永远离开的事实,我会一直想念你,反正你也不会再回来。“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父后七日》,去吧,爸爸。想我的时候就下来看看我嘛。
“哭爸原来是这么累的事”伴随两兄妹压抑已久的心情,那爆发出的笑声之后不知是不是随之而来的啜泣。正如一场葬礼,往往是悲喜剧同时上演。迎来送往,人生百态片段式展现,以及守夜时全族上下,邻里左右的八卦,秘史再次传播,逝去的人仿佛才是背景。葬礼结束,回归日常,阿梅在机场免税看见烟,闪过半秒想带条给爸的念头,在这之后的悲伤和怀念才是绵长的。
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没人躲得过,剧情安排诙谐中带着灰色的情绪,从救护车的「有医有医、无医无医」的隐喻,到丧葬仪式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离世,有人伤感有人快乐也有人无感,我时常在想这些丧葬仪式是给过世的人看,还是活着人,我认为是对活着的人的安慰,离别是一种情感狠狠撕裂的痛,需要借由一些仪式转移情绪,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更要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