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爱的拐点电影

 
电影译名: 心灵触洞(港) / 爱,让悲伤终结(台) / 爱的拐点 / 出口
影片导演: 约翰·卡梅隆·米切尔
豆瓣评分: 7.3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剧情,家庭
上映年代: 2010
影片时长: 91
更新时间: 2018-10-01 13:48
浏览次数: 241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爱的拐点电影演员名单
妮可·基德曼 , 艾伦·艾克哈特 , 黛安·韦斯特 , 迈尔斯·特勒 , 坦米·布兰查德 , 吴珊卓 , 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 乔恩·坦尼 , 斯蒂芬·梅尔勒 , 麦克·道尔 , 罗伯塔·瓦拉赫 , 帕特丽夏·考莱姆伯
爱的拐点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译  名 

01.美得不像凡人像天使的妮可,演戏的节奏可真好啊,各种微表情小细节,完全带着男主在走。 02.这是一对真心相爱的人,无疑。可是亲爱的老天,男女就是如此的大不同,女人的致命点在于情感需求,男人的致命点在于下半身,即便是如此相爱的两个人也难逃性别导致的冲突点。明明如此优秀的两个人那么相爱,面对如此棘手的无常意外,都是想着归因自己,克服困难。俩人面对伤痛的应激反应却是一致的,可往往脆弱爆发的点不一致,这就导致了经常不在同一时间点爆发。 03.那个真的无辜却也是杀人凶手的司机啊,一脸的稚气。面对自己朋友的时候可以卸下负重向新生活迈进,可面对这对父母,永远都是小心翼翼一脸谦然的样子,是啊,不可以轻松啊。 04.生活还要继续,这是选择,必须要往前走,经历了伤痛与牺牲的岁月静好才是真正的从容啊。

爱的拐点剧照

昨晚看了John Cameron Mitchell的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惊叹于导演的才华,今天才特意看了这部。镜头语言要简单地多,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丧子之痛的悲伤没有瞬间的爆发满溢,而是渗透在90分钟的每一个瞬间。我始终觉得,共同经历丧子之痛的夫妻,除非重新生育,很难再继续生活在一起。一个玩具,一幅画,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就又双双被拉扯进物是人非的回忆漩涡里。喜欢那个砖头的比喻at some point, it becomes bearable. It turns into sth that u can crawl out from under n carry around like a brick in ur pocket

爱的拐点剧照

“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Becca和Howie夫妻两人,一个试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终究逃离不了目睹儿子死去的那一幕,一个试图留住孩子留存下的痕迹却发现一切只是徒劳。裂痕不可避免地产生,争吵、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随之而来。悲痛这种痛,没有速效的镇痛药,他们能做的只有带着它继续生活,“就像口袋里揣着一块砖头”。而它又一点点侵蚀生活中的一切,令人变得敏感、尖刻甚至身不由己地做出出格的举动。悲痛以这种方式在生活中自我复制着,如同癌变细胞在体内悄然蔓延。但故事的最后他们宴请了所有好朋友,因为绝望不该是任何一个版本的生活的原色,希望才是。

爱的拐点剧照

喜欢这部,发了同名朋友圈被朋友的评论安利…看到豆瓣有与《革命之路》比较就立即有了观看欲。看完觉得上次看西方人拍的这么细腻哀愁又温柔的片子还是《樱花盛开》…总有一种绘本改编的感觉(其实是戏剧)。本以为全片最多就是情绪流的丧子之痛,没想到对于婚姻与家庭的刻画还是相当出色的(由于这点在最后二十分钟决定四星升五星),比较有新意的是能拍出爱情或婚姻里的那种“两个人一起的孤独”(这种孤独有时候比单身状态的孤独更要无助的多,单身的孤独反而更容易抽离出来)。丈夫在出轨的边缘试探又一次次安全逃离这段太像侯麦的《午后之爱》…甚至整个片子两人的状态也和《午后之爱》有相似之处(后知后觉想到这点)

爱的拐点剧照

第一次看这么纯粹的丧子题材,挺打动我的,故事细腻写实,表演真挚。肇事的男孩和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公园长凳上对谈,从处处留心强颜欢笑,到释放自己真诚地忏悔和宽释,两个人都让人心疼,一次意外在他们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伤疤。祖母和母亲在地下室的对谈,台词写得既真实又动人:失去孩子的痛随着时间是无法消逝的,但它会变化,它的重量会变化,渐渐地,就能从它的重压之下爬出来,而它会变成一块口袋里的砖头,有时候甚至会忘记它的存在,但下一秒钟可能又因为什么而记起,“啊,它还在那儿”,但这并不坏,因为这重量变成了孩子的替身,一直陪伴。

爱的拐点剧照

1.跟朋友在一起打球时,参加倾诉小组的互助活动时,跟丈母娘一家在一起时,中介带人来看房子时,豪威一直都是客客气气和颜悦色的,唯独看到肇事男孩杰森闯进自己家,豪威的情绪爆发了。导致自己孩子死亡的凶手,莫名其妙闯进自己家,作为父亲,作为男主人,豪威的反应我觉得是正常的2.跟倾诉小组的人发飙,跟母亲发飙,跟丈夫发飙,跟超市遇到的陌生人发飙,唯独对杰森客客气气和颜悦色,贝卡的行为挺难理解的,就因为杰森告诉她世界上有平行宇宙,有一个快乐的自己?

爱的拐点剧照

妮可的妈妈演得真好,她的眼神她的嘴角,我常常在自己妈妈身上、甚至是自己的身上看到。母女俩地下室对话的那一段,痛苦会消失吗?不会,以我这十一年。但是,会变化,比如说它的重量,有时它会变轻,轻到让你可以从它下面爬出来,有时你甚至会忘了它的存在,你可把它放进口袋里四处地走走。但当你把手探入口袋,它还在那里。这样的电影看着看着,人的心会一点点柔软起来,柔软起来。抗癌病人有个词,叫带癌生存;生活,也有个词,叫带着缺憾,生活。

7.8分。最近连续看了几部靠女演员支撑起来的影片,本片仍不例外。细腻、平淡且悲伤的家庭故事,人物刻画的非常丰满,通过几句对话、几个眼神就能读懂很多故事,使得仅仅90分钟、且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的电影平不觉得枯燥乏味、不饱满。结尾略显不足,仅因为一本来自肇事者的漫画就能突然让一个这么偏执的母亲释怀,感觉力度上欠缺了点。最精彩的桥段是父亲发现丹尼的视频被删了,和妮可对飙的吵架戏份,没有任何煽情,却不禁流下眼泪。

应该说这个故事相当难演,所有角色的生活都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悬浮状态,那种不可见的张力像是房间里的大象,假装它不存在或整日为此心烦,都不能让生活变好。儿子的死可说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那是偶尔的、非理性的,但却迫使人不断面对这个事实。这个困境是“上帝已死”之后出现的,人们无法从彼岸世界获得心灵慰藉,而心理疏导对世故的人们而言也属无效,最后,所谓“平行宇宙”其实仍是改头换面的彼岸世界。

关于失独家庭的电影,夫妻二人面对孩子的意外去世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悲伤态度。妻子的逃避其实是内心的抗拒与难以接受,丈夫的怀念与留恋却注定是无法挽回。由此夫妻二人心生间隙,各求安慰。孩子走了,家庭亦处在了分崩离析的边缘,还好,经过了争吵、猜疑、冷战,他们终于鼓起勇气,重新开始新生活。妮可基德曼的表演真棒,无论是心灰意冷还是歇斯底里,都那么感染力十足。她的表演和美貌一样耀眼。

1. 面对失去至亲的痛苦,一个选择直面失去并且努力乐观,另一个选择假装坚强却没有一刻不在崩溃,双方的互相试探不断加深着矛盾;2. 开车肇事的男孩怀疑自己是不是超速才撞死了孩子,他的手足无措充满了负疚感;3. 如何面对失去?其实失去的痛苦真的是会伴随一生,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吧.......我也希望在兔子洞的另一边,有一个无忧无虑一直快乐的我存在。

他们起初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出口,想着回避掉“这扇门”吧,我再努力找找,打开一扇新的门就好了。可是,“这扇门”不跨过去,又怎么有办法离开这个房间,有机会打开下一扇大门呢。这是无处可逃、又无处宣泄的痛苦,但人最终都能有办法寻找到适应它的方式。不幸的人麻痹自己,适应于长期的痛苦。幸运的人寻找到了新的出口,即使痛苦仍在心里,但它只是存在而已。

没有把悲伤摆在明面上,很多欢笑,很多闲谈,却总是掩盖不了Danny这个名字。其他人都在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包括那个带走Danny的人,我却止步不前,禁锢在过去的牢笼里,我装着不在意,装着过去了,可是超市里的孩子、妹妹的孕肚,我又怎么能释怀呢?那就强迫自己相信,在另一个世界,Danny还在,我也很快乐吧。总要给自己个理由继续生活。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