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火车,穿梭在大山之中,隧道黑暗,出了隧道便是刺眼的光亮,轰轰隆隆,摇摇晃晃,驶过一段光明,接着又是黑暗的隧道,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坐在火车车顶,疾风吹拂着发丝飘飘,脸庞忽而淹没在黑暗之中,忽而暴露在阳光下,双眼里是迷茫,是飘忽。我能体会那种感觉,某时某地,所有痛苦悲伤,所有不安迷茫,都通通不再折磨自己,就随着奔驰的火车,或是宽阔的水面,陷入了时间的停顿,思想的空无,而那种不知前路的感觉却是潜伏在心底,如幽灵般围绕着,始终不散,也只有那么一刻,人再回还原最本真的自我——我独爱火车上的摄影。重建是本片的关键点,既关乎车子和观音庙的修复,也关乎人心的修复,“人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再一起再不会孤独”,当拥有的东西失去了,如何寻求活下去的勇气?心灵已经无法重建,最后连同身体一起消失在河流中!
好像在生死面前,我们的关系就变得和以往不一样了,不知道是更远了还是更近了,想哭但没哭,可能还是想抓住对方一起去明亮遥远的未来。范冰冰很美,总是很享受看电影里不矫情的女人走南闯北 吃饭刷牙睡觉。开着破车出去这太能了。努力赚钱换回死人钱 卖了破车换了新车开始新的作息。合住那一刻,我倒是想到“救赎”一词“你教我玩这个我教你京剧”,老女人作痛的旧伤 三个还正经历人生未定大局的年轻人。一开始不管客套不客套的硬来,必定以后是难分离的铁友(?)靓仔靓女必定有我对你有情这一说。人生总是有痛楚啊。“这么大的城市 我们算什么啊 你不是男人你不会懂的 你不是女人你也不会懂的 要殉情啊 对” 观音山是个好地方吧,挥手即使告别也是 嗨!“孤独不是永远 在一起才是永远”
低配版的娄烨型迷离空洞电影风格,灰蒙的画面+摇晃镜头;小人物的写真+城市的颓败面,给电影披上颓废感的外衣,集齐了个性青年文艺青年所热爱的元素:烟、酒、吻、打架、漂泊、呐喊.......火车上的肆意是全片诗意感的最高潮,而在这种看似乎“青春”“糜烂”的电影外衣下却包裹着深沉的主题——信仰与希望。四个人的疼痛与迷茫,青年与中年的相遇,互相给予的温暖与爱,无一不在诉说着同一主题。当观音庙倒塌,生死茫然,灵魂飘荡;当观音庙重建,信仰也在心中重新扎根。美中不足是对于主题的表达过于隐晦混乱,对人物的背景交代不够到位,情绪铺垫欠缺,稍不留意就会把其归为青春烂片。结尾处的火车暗示人生如火车呼啸而过,但最后一句台词却是画龙点睛了。
可能是没有类似经历的原因吧,只看到相互影响,就是三个年轻人和孤独丧子中年女人因为住到一起而相互影响,故事也是三个年轻人,因为各自的原因,南风是家庭,丁波也是家庭,没有讲肥皂的家庭,相互依偎,相互取暖,租到女人的房子,其实也有可能是中年女人想找点儿人气儿,家都那样了,还缺钱去出租房子么,但是住到一起,发生的事儿,偷钱,女人自杀被救,其实三个年轻人给了中年女人孩子的感觉,最后一起修了庙,中年女人也自杀了,但是没有伤感,只是去另外一个地方团聚了,电影2010的,还提到了四川地震,不知道导演是不想讲,在天灾面前,那么多家庭都失去了很多,像她一样,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最后大家合伙修了一座观音庙,其实片子整体感觉还可以的。
两代人的故事,京剧老师与小镇青年,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和解。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地震和车祸,大环境下小人物个体创伤的现实主义作品。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合租,主题却围绕着亲情。影片中最具特点的莫过于手持摄影,只有结尾观音庙里常老师和师傅的对话镜头使用正反打。全片的基调随镜头运动从游移逐渐趋于平缓,每个人都想清楚了自己和未来。爱情像一潭死水,最终相看两厌,却紧紧相偎;生死则似倾泻而下的瀑布,可能转瞬消逝,但永远急湍不息。导演运用了火车作为母题贯穿影片始终,人生是一场修行,火车带你通向远方与永恒,所以在站台上多等一班次又如何,还能好好欣赏眼前的最后一片风景。喜欢张艾嘉,顺便夹带私货夸夸我家四?
第一次看《观音山》是在2011年刚上映的时候一家四口去电影院里看的。那会儿只记得尺度挺大,内容什么的忘得干干净净,我妈还在埋怨我爸选的什么电影,带坏小孩子。 今天重温了一下,虽然没有露肉没有船戏,但就吻戏来说就差把摄像机塞嘴里拍了啊喂!片子太文艺了,故事情节挺戏剧化的,主题估计讲的是“成长”?我没太看懂,倒是插曲《蓝莲花》在压抑的电影环境里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画面是美的,也可能(就是)是范冰冰太美了,给画面加分。陈丹青对她的描述一点没错,美成这样在人群里压根用不着去找,而是她吸引着你的目光。
非常喜欢。摇晃随意,充满生活式的镜头,碎片式的剪辑,有时候诗意不一定要高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只是很少有人去发现它去读它。张艾嘉老师抽烟的样子很有味道。张艾嘉老师喝酒蹦迪说,酒好苦啊,我在想酒要是甜的应该就没有人去喝了吧。范冰冰真漂亮,不像那种走在国际舞台的大明星,不艳。纯且干净。摘一段台词:“我总觉得,一个男人,当他拥有很多东西以后,才可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可是,我一直不明白,那很多东西指的是什么?”“就算是你一无所有,你也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不是男人,不会懂的。”“你也不是女人。”
整体上还是差点意思,感觉导演还是没有能编织好一个故事的能力:京剧、年轻主角的身世、瘸腿女、废墟以至于市井生活,茫茫多的元素仅仅是需要的时候才展开来给你看,不需要的时候你在片中就看不到任何一点它们对当下的影响;甚至于这个胡乱拼凑的成都都差点意思,至少导演没有拍出那种湿热和氤氲的雾气;作为一个文艺片,它无疑要比无病呻吟的《长江图》好很多,但是拍文艺片总是要标准高一点的;看了男主的表演之后觉得彭于晏还是挺香的;灾难般的台词太可怕了
颓丧青年生活,比想象中好看,张艾嘉演得好,几个人的故事线都挺有意思,交错在一起,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黑洞。最喜欢张艾嘉和三个年轻人关系的变化,刻画得很细腻。有几点觉得不足,一是过多的手持镜头,让观众有点晕眩,表现真实感不一定要靠手持,包括插入汶川地震的纪实镜头也是;二是陈柏霖的口音出戏;三是过多像MV一样的镜头,塑造了氛围,但太多了,就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整体来看挺喜欢的,包括范冰冰的演技也打破了刻板印象。
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
感觉就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想了下觉得,就是很庞杂但是肤浅的才是生活,所以觉得这种表现手法还蛮现实的。其实感觉用方言会更好,普通话来讲这种总是让人出戏。然而……没想到最后来了个强行升华,尬出天际,且破坏了整体基调,可以用个烂尾来评价。最后,冰冰在我心中一直都是很有烟火气的女演员,太适合这种类型的片子了。从很早之前看万物生长之后就挺喜欢她的戏的。
画面蛮喜欢的,尤其是火车上忽明忽暗,时而过曝,时而欠曝的表现,色调就是整一个阿宝色~~没什么剧情,根本就不是青春片,年轻人的游荡和迷茫是有的,但主题明显不在这些年轻人身上。那个观音庙我倒着实想去,或者说类似那样的一个地方的一座庙,庙里的一个老和尚吸引着我。就像张艾嘉说的:多好的一个地方啊,真是适合常住~~兴许我也能在那里得到心灵的重建~~
常月琴割腕的时候我仿佛是看到了自己,一刀一刀划过,涌出红紫色的血,汇成小溪流,总觉得这样 就没痛苦了。考完试想去玩漂流吧 好久没玩水了。想坐火车,靠窗边的位置。想哭,明白自己爱了不值得的人,犯了蠢货才会犯的错误。这部片子要是没有感情戏就好了,南风是个漂亮的同性恋。太想跑出去了 去深山里大吼大哭一场 。想死在春末夏初下着小雨的绿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