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米克的近路◎片 名 Meek's Cutoff◎年 代 2010◎国 家 美国◎类 别 西部◎语 言 英语◎字 幕 中英双字◎IMDB评分 7.0/10 (1,455 votes)◎文件格式 X264 + DTS◎视频尺寸 960 x 720◎文件大小 1CD◎片 长 01:42:41(h:m:s)◎导 演 凯莉·雷查德 Kelly Reichardt◎主 演 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Emily Tetherow 雪莉·亨德森 Shirley Henderson ....Glory White 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Stephen Meek 保罗·达诺 Paul Dano ....Thomas Gately Neal Huff ....William White 佐伊·卡赞 Zoe Kazan ....Millie Gately Tommy Nelson ....Jimmy White 威尔·帕顿 Will Patton ....Soloman Tetherow Rod Rondeaux ....The Cayuse◎简 介 故事发生在1845年的美洲大陆,移民者进入俄勒冈的早期。一个由三个家庭组成的车队聘请山地人史蒂芬·米克做向导,穿越卡斯卡德山脉。米克声称有一条近路,却将车队领到了一片荒漠的无人之地。接下来的日子里,移民们经历了缺水、饥饿和信心的丧失。这时一名北美土著人途径那里,移民们必须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个从来都被他们视作敌人的人身上。幕后制作【女性视角的西部片】
看傻,结尾神了。侯孝贤拍过《南国,再见南国》完成对于黑帮神话的祛魅性展现;伊斯特伍德拍过《不可饶恕》解构西部片曾经的英雄主义,被誉为西部片完结之作。雷查德绝对比伊(他西部元素还是很足,为财伸张正义、救女人、妓女等等)走得远,《米克的近路》之于西部片,犹如《南国,再见南国》之于黑帮片。更棒的是,雷在用性别叙事差异解构西部故事,可以说她是反西部精神和西部神话的,但这更可能是美国西进运动中最普遍的大多数人的生活,拖家带口,水源危机,孤立无援,对于印地安人的复杂心理,宗教信仰的支撑给人以信念,及其日常的西部生活。女性的包容性,因为曾经被这个印第安人放过一马,也是出于宗教信仰和生存困境,她选择相信他。最妙的是结尾,女性的信任和包容会导向水还是血?导演可能考虑到历史真实性即印第安人是否可信,而选择留白
蛮难入戏的雷查德作品。整个故事更像是跟着他们经历一场长时间灾难式的磨炼,就仿佛是当年美国探索西部那样。整部作品都有这方面映射。雷查德式讲述的慢也成为这片发展的快,毕竟电影是多日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影片提炼出这段旅程颇为关键性内容发展来进行讲述,即便形成一种慢速的推进,就如他们走路一样,形成一种影像运动和电影运用双重合拍的效果。这是雷查德电影的魅力。这片更大提升在于人物设计以及人物画面设计上。声音成为运动频率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这些声音都成为整个旅途里不可或缺的要素。结合美国社会情况,这层声音能代表的意思非常非常多。女性反对声音也不要忘记,是她拿着枪提出质疑的。当然,除了指责,影像上的呈现和影像构造再次提炼出来。结尾女主和印第安人对视那里,利用环境物融合人物,表达出复杂情感,非常巧妙。
这当然不是一部宣言女权的电影,因为米歇尔扮演的女主角在剧情上是出于对丈夫的信任而坚持“守护”了印第安人,一个不能更“反女权”的构建。相反,更应该将本片形容为一种描述,刻画女性在男权的现状下展示出的不容忽视的美好品质。所以重要的问题是,米歇尔的这种品质是否反过来为女导演的长镜头打上了所谓“女性特质”的烙印呢?摄影机将充满感情的目光放到西行的过程而非结果/目的上,行走,取水,惊慌地掏枪,上子弹和火药,漫无目的地开枪,蓦然回味,确实很久没有看到如此肃穆、感性、直取人心的长镜头了。从2010到2020,我们大概一直走在拓荒的路上,而世界/人心越是凶险难测,我们也许越是需要这种“女性化”的包容与爱,哪怕她“女性化”的得名确实是来自于男权的“定义”,这也并不是重点所在。@docfilm
精彩到家了,雷查德拍的最复杂剧本,有力、真诚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人在环境变化下的失控。威廉姆斯与印第安人的关系是主要关系,印第安人登场以前,剧情一直围绕米克,实际上这一安排是伏笔,他是之后刻画主要关系转变的关键工具。女主第一次发现印第安人,果断拿枪射击,故意用固定机位长镜拍给火枪上火药的过程,利用程序的繁琐传达出紧张急迫的心理给观众表达女主的坚定态度——敌对;修鞋时自圆其说“我要给他一个欠我情的理由”——试图控制;给印第安人的食物被吐一地——反抗;为保护印第安人与米克持枪对峙——失控;最后一个镜头,女主一个特写(树枝遮挡象征囚笼)再切印第安背影,女主与印第安人位置互换——被控。米克结尾时说: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会不会是米克痛恨印第安的真实理由?
明明看完就标记了啊...现在都忘了最新鲜的感受了只能回忆起非常大的荒漠景象平行于大篷车队的横移摄影机运动非常零碎的对话在迷路向导和语言不通的印第安人之间如何抉择女主从一开始见到印第安人就惊恐地鸣枪到后来是唯一一个希望靠近印第安人帮助他以求后者感激回报带车队到达水源片子在探索一种非对抗式/奴役式的被很多评论家称为女性的跨语言交流境况同时片子大多数的视角都尽量靠近了女人向导Meek反而是非常次要的/记忆最清晰最震撼的是出片名前的车队过河后在慢慢在天际出现的车队好像来自天上而慢慢发现是一个特别特别长的叠化神来之笔了
200216 【B】沿袭了前作[昨日欢愉]中精神漫游的主题。而在[米克的近路]中展现了一种对西部历史进程一片段的真空,建构出其想象中荒蛮却极度平静的秩序感——空旷的荒漠被抹除“传统”中蕴含的可能性,无戏剧性亦无暴力冲突,如此对西部片反类型化的处理即是对西部物理时间长度的强化,人物漫游之疲态亦随时间及其秩序的硬质化而被呈现为隔绝,在漫游中逐渐浮现为精神的迷失,一种内在的关于“缺失”的冲突,并借此构成了某种不具历史性的却能感知西部原始之力的凝视本源。
雷查德的片子总让我觉得是在讲,人们总以为他们在做什么(通常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其实并不是,但他们实际在做什么,却谁也说不清楚,感觉永远走在一条看起来充满希望阳光普照但其实很幽微的路——这是我自己对美国生活很核心的一个体验,所以雷查德还是非常essential的美国导演啊。学了电影之后再不敢列十佳的我,回望这十年,也列了个十年十佳,列的过程发现了很多十年里有趣的趋势与变化,配合我自己的横冲直撞的这个decade,太有意思了,待我整理整理。
依旧闷,但比「某种女人」更能进入,第一次察觉到凯莉在平静之下不着痕迹的设计,使得影像在朦胧之中提炼出更为精确的表达。广袤的西部风光被有意的压缩在有限的画幅内,始终维持的匀速推进,经过摆置的人与人和物之间的距离感构图,不同人物之间以及白昼黑夜的跳切。这一切在重复之中形成一种游离现实之外的空间,而直到女子持枪对准米克之时的三角关系中显示出预言性的张力,拓荒者,女性,原住民,权力在三人之间彻底倒置。
《米克的近路》无疑是西部片缺失已久的最后一块拼图。雷查德没有像大多数“作者”那般借这寥寥几人鼓捣一出社会结构(历史进程)的隐喻,我们确实看到了一场权力结构的更替,但那更像是一种对周遭环境和氛围的呼应。再寻常不过的拓荒之路被拍得雷霆万钧,绝望和希望在旷野中被稀释得无足轻重,生或死在下一秒降临都不会引起内心的波动。这和我们以往看西部片是同样的心情,只是前者必然发生,后者必然存在。
反类型的西部片,命运掌握在印第安人手里,这是以往的西部片很少去看到的。摄影构图这块还挺不错的,在米克的近路上渐行渐远,远方是望不到边际的荒野亦是看到绿色的希望却又不能肯定是否就在眼前的进退维谷。电影的结局好像给了一丝隧道的曙光,一起聚在树下的决定,我们可以决定吗?不,我们已经没有更好的决定了。在树洞处的凝视,信任与怀疑的情绪交织,这就是一场赌局,赌注是大家的生命~
另一种形式的西部片,莫名觉得很喜欢。抛弃了杀戮的一贯主题而转向先驱者在未知大地的开拓历程,剧情近似真实记录。从出发到迷失再到重归方向,昼夜的交替,水源的找寻,迷茫与信赖,对未知印第安人的恐惧和对立等等。马车反倒是最大惊喜,从未想到过在西部马车的重要性,看了本片倒是回想起帝国时代中马车和拓荒者的开局了,很有意思,摄影也很让人陶醉,只是这种风格反倒不太适合小屏幕了。
凯莉·雷查德的电影非常不好归类,就连“反西部片”这个标签都显得很不恰当,尽管《米克的近路》里的确有明显反类型的元素,尤其是她的女性话语。她的现实主义是如此成功,以致取消了所有类型和寓言的嫌疑,尽管电影简明的三角关系是有着明确寓言性的。就这样,她成功地用一部小到极致地电影包含了整个宏大的生活和历史。女主角的现代性则是电影的真正推动力。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当雷查德用画幅“囚禁”住cowboy movie里神化的“西部”,她才能完成对牛仔们的缴械-动作的消解,进而在某种局部的环境里合盘托出人的整体性的境况。她也同时创造性的完成了对西部片的“思想改造”,即西部片总是不屑于的再现“历史中的‘人’的真实写照”(因为它总是跃进似的追求某种整体性的有派头的“民族性格/精神”)。